近日
由国家铁路局组织编制
铁一院主编的
铁路工程建设行业标准
《铁路工程卫星定位测量规范》
(TB 10054-2025)
(以下简称《规范》)
正式实施
该标准坚持“创新驱动、科学规范、技术先进”的原则,系统总结北斗等卫星定位测量技术应用成果及实践经验,明确了北斗技术应用要求,新增了卫星定位高程测量、实时动态定位测量(RTK)、变形监测、连续运行基准站网建设等技术要求,优化了控制网等级分级与精度要求,为规范和统一铁路工程卫星定位测量技术应用提供标准支撑。
据悉,自2010年铁一院主编的《铁路工程卫星定位测量规范》(TB 10054-2010)实施以来,铁路卫星定位系统及相关技术发生较大变化,其中卫星系统、应用范围、测量仪器、作业模式、测量方法、技术要求、数据处理方法变化明显,尤其是中国北斗卫星系统已全面部署完成,面向全球提供精确导航定位服务,在实际工程项目中也得到了推广使用。因此,亟需对原标准进行修订,以满足当前以及今后铁路工程卫星定位测量需求。
自2020年《规范》修订工作启动以来,铁一院先后按照前期准备、工作大纲、征求意见稿、送审稿、报批稿等五个阶段开展编制工作,组织北京交通大学、铁科院、经规院等参编单位,收集整理有关卫星定位测量技术应用实践经验和技术成果,并组织召开工作大纲编制研讨会,历时四年共同完成《规范》编制、征求意见以及审查工作。编制期间,国家铁路局科法司、规划与标准研究院给予悉心指导和帮助,多次组织召开相关会议并邀请行业专家开展审查,使《规范》结构更合理、内容更准确,编排更符合要求,为《规范》顺利出版发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修订的标准突出5个方面技术创新,贯彻了国家推广北斗技术应用的决策部署,结合铁路工程卫星定位科研成果和工程实践经验,首次提出采用北斗卫星定位系统进行铁路工程测量,并制定了相关技术要求,将快速推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与铁路工程测量的融合发展;贯彻了国家推广北斗技术应用的决策部署,结合铁路工程卫星定位科研成果和工程实践经验,首次提出采用北斗卫星定位系统进行铁路工程测量,并制定了相关技术要求,将快速推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与铁路工程测量的融合发展;引入卫星定位变形监测技术,明确了监测内容、监测等级、监测周期,数据传输与处理要求,为铁路工程变形监测提供新的监测手段和途径;进一步明确了卫星定位高程测量的方法,细化了对应的技术要求,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针对复杂山区超长隧道工程卫星定位技术应用过程中相关限差指标不能简单套用的问题,进一步明确了这些限差指标的适用条件及其处置方法。
当前,中国铁路正在积极推进铁路从智能建造到智能运营的体系化改革创新。北斗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在铁路领域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
下一步,铁一院将立足铁路发展优势和实际特点,按照“全覆盖、可替代、保安全”应用发展要求,以创新驱动培育新质生产力,加快推动北斗系统在铁路建设项目各阶段的广泛应用,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和智慧铁路提供有力支撑。